All posts by ticoneva

有關口罩的正確定方法相信大家近日都已經接收過不少。很多指引都強調口罩是一次性的,除下來後必須丟棄。我想大家都明白這個做法會消耗大量口罩。在太平時期,口罩供應充裕的時候這個做法完全合理,但當口罩供應緊張,每次丟棄的後果可能是將來沒有口罩可用。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市民很大機會需要面對這樣的取捨: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的估計是疫情五月才會見頂,而在這種長時間疫情下每人所需的口罩數量是相當可觀。

大家可能以為供應緊張的情況只是暫時性,慢慢供應就會追上需求。我個人並不是那麼樂觀。從官方公佈的產能數字,中國醫療口罩每日產能2000萬個,為全國人口的 28分之一。台灣每日產能180萬個,為人口的 13分之一。其他國家雖然沒有數字,但我相信情況亦相約,因為平常口罩需求不多,不會有國家的產能足以提供所有國民每日使用。更何況不少國家實際上沒多大產能,口罩一向都是從中國或台灣入口。就我個人所知,由美國到德國到泰國都出現口罩短缺。目前台灣已經針對口罩訂立限制出口令,如果疫情未能受到控制,其他國家亦有相當機會會推出類似措施。香港作為一個產能只有每日數萬個的地區,屆時供應情況會相當嚴峻。

相同的邏輯對口罩質素亦同樣適用。現在大家還可以討論哪一個國家哪一牌子口罩比較好,但再過一會恐怕就不會再有條件這樣選擇了。

有需求就有供應,正常來說有利可圖自然會有人投資增加產能。問題是口罩需求並不持久,在疫情好轉後很快就會大幅回落。有多少商人會願意為一個十多年才發生一次,每次只持續數個月的需求作出投資?事實上,中國近年的口罩產能就正正因為利潤太低而在下降中。目前相信只能寄望工人加班及盡用現在產能,但產量肯定遠遠不夠。

增產有困難,那可否靠政府存貨渡過難關?這不大可能。以台灣為例,政府公開的存貨量為四千萬個。假設台灣一半人口每日配戴口罩,用盡台灣每日的產量後還需一千萬個。四千萬個的存量只夠用四日,一星期都不到。

那怎麼辦好呢?我個人的理解是就個人保護來說,重用口罩比不用口罩還差,所以更換口罩還是必須的。要減少口罩消耗就只能靠減少外出及減少去人多的地方。誠然,香港人的生活就正正離不開這兩樣事情,香港近年的發展亦是以公共交通工具及外出用膳為主要考量。但為安全計,大家盡做!

八月底為出席博士班同學的婚禮去了美國三藩市灣區一趟,順道和當地的一些好友敘舊。其中一人為人工智能研究先驅,現時在一家國際知名科技公司任管理層,領導一個四十多人的人工智能研究團隊。先來點求學忠告:我因著讀博士的機緣巧合才有幸認識到這位朋友,認識他的時候也大家不過是board game友,從沒想過從他身上學到那麼多。所以我常常跟打算出國留學或交流的同學說,出外比讀書更重要的是體驗,千萬別把自己困在熟悉的圈子裡!

參觀完他公司簇新像太空船般的總部大樓,在閒談間亦討論到中美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競爭。我當時問他,歐美人工智能專材工資超高是街知巷聞的事,中國以相對低廉的工資,透過人力優勢超越美國有何困難?這位朋友因為曾經在中國一家首屈一指的科網公司待過,對此亦有一番見地。他說中國的科技公司當然有這樣做—他估計現時的工資差距約在十倍左右,聘用的人手也自然有相應差距。問題是中國公司的管治模式由上而下,員工經常揣摩上意,以至大量時間消耗在無實際意義的開發上。

這就到我這次想談的問題—中國的發展其實還未能脫離人力密集模式。中國去年總共有154萬個專利申請,為美國的兩倍半有多,數目全世界第一(註1)。但若我們看人均數目,則美國每一百萬人有1800個申請,而中國只有1100個。一個更貼身的例子:常有人以深圳國民生產總值遠遠超越香港來指出前者的優越性,但其實深圳的人均GDP去年仍未及香港六成。

有人會說人多也是種優勢啊?在某一特定時空來說是的,但人會老,今天的優勢可能就是明天的負擔。中國的人均GDP要追上美國還需相當時間,但其人均年齡預測明年就要超越後者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15-64歲的人口在2013已經見頂,並以每年數百萬人的速度減少中(註2)。人口老化問題很多國家都要面對,但正如《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的問題是未富先老(註3)。工作適齡人口減少隨之而來的是撫養比上升,而科研是應對這個問題的關鍵。

科研有著經濟中所謂「公共品」(public good)的特性,成果全民共享的成本甚低。所以即使一個國家的科研效率低,只要人夠多,只靠當中的頂尖人材甚至機緣巧合就總有研發成果,國家的發展亦可以很迅速。反過來說,當國家的工作人口下降,結構性的缺點就會漸漸顯露出來。在工作人口下降的大趨勢下,國家本應拆牆鬆綁以激發活力,現實卻是國家對人民及企業的控制變本加厲。一個沒有自由的國度,又何來創意,何來長遠發展?

註1:https://www.wipo.int/pressroom/en/articles/2019/article_0012.html
註2: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301&sj=2018
註3: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19/10/31/chinas-median-age-will-soon-overtake-americas

作為經濟學家,我對極權政府和武力的接受程度是頗高的。正如我五年前傘運時也解釋過,不少理想的政策理論上—再三強調,是「理論上」—只有極權政府才能實行得到。但一如五年前,我不能接受一個沒誠信的政府。

在經濟學中,私有產權、資訊對等和風險可預期之程度是市場及社會有效運作的根基。當一個政權或一個政府部門肆意妄為,謊話連篇,後果就是人們對社會運作失去信心。人身安全、個人財產、商業投資,這些都是私有產權。今時今日執法部門隨意砌詞入罪,商業機構動輒被政權針對或被逼為其所用,這一切都在蠶食私有產權,亦為社會運作增添了大量不確定性。這樣的社會還不如一個落落大方的極權國家,因為在後者治下起碼是明碼實價,願打服輸。

有人會問,把香港速速融入國家,一國一制不就一了百了?親,如果香港全完融入國家,那我作為有錢有能力的人為何不選天子腳下的北京、科技發達的深圳或商業蓬勃的上海?香港若非相當程度上獨立於內地,在國家發展的大局中根本無重要性可言。論政制、談人材,to be Hong Kong is to be independent!

 

真香港人,自己gear自己孭。
No worries dad, I have packed all my stuff in my backpack already.

 

特首商界閉門會繼續被爆料,原來特首有將香港同2011年倫敦騷亂相提並論。其實兩者根本無得比:

1. 倫敦騷亂參與者來自低收入的社會邊沿階層。香港反送中運動則是學歷收入越高越支持。
2. 倫敦騷亂參與者除了和警方對峙,亦對大量商舖進行洗劫。反觀香港反送中運動,各區商戶不怕示威者聚集只怕警察清場。
3. 倫敦各區民眾為自保很快就組織起來擊退騷亂人仕。香港各區民眾為自保很快就組織起來喝退警察。
4. 倫敦騷亂參與者行為衝動,不蒙面之餘還要自拍上社交網站,這和香港反送中示威者人人Black Bloc用Telegram溝通完全不同層次。
5. 拜托睇下網上影片,參與人數根本係蚊同牛比。

如果特首想搵一個近年成功平亂的例子,不如參考一下敘利亞:不受民眾支持的政權倚著大國靠山的武力,歷時八年終平亂局。代價是國民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三分之一,國家一半人口流離失所。But who cares?首要任務是「止暴制亂」!

The de-facto anthem of Hong Kong’s current pro-democracy movement. This music video is a very good demonstration of what kind of city Hong Kong is—need to assemble a high-quality orchestra and a chorus from the ranks of protesters? Sure we can do it in no time.

港鐵的經驗堪稱兩面不討好的典範: 在示威浪潮剛開始時因沒有鮮明立場而得以置身事外,但卻引來國內官媒的批評。抵不住壓力變臉配合警方,結果是大量車站受到破壞。我不由得想,如果港鐵剛開始時姿態擺得親政府一點,又或受到官媒批評時和稀泥一點,會否不用落到現時那麼尷尬的境地?

作為兩個相對親建制的傳媒,香港01及南華早報分別於下午一時多及二時報導政府打算撒回《逃犯條例》修訂。恆生指數隨即上升近700點。以昨日港股收市總市值298,225億計算,特首一個決定就使大眾財富上升超過8000億,完勝財爺勞民傷財都仲未搞掂的派糖。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股市的資金來自世界各地,當然亦包括內地。為國家、為香港、為世界,懇求特首開金口答應民間五大訴求。妳一句話值4萬億,足足是香港一年半的國民生值總值! #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