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General

聖公會的青少年事工理念在哪?

建道神學院梁家麟院長在新一期《建道通訊》的一篇文章很值得聖公會的教友參閱。文中他強調教會必須讓年輕人能參與其中,

「排斥年輕人的群體是注定窮途末路的。不能留住年輕一代,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的教會,必然地是有錯誤和偏差;造成攔阻年輕人留在教會的任何理由,不管是傳統抑或現代,不管是關涉禮儀或體制的哪方面,就算能祭出冠冕堂皇的神學理由,再正義的都還是錯誤的(我幾乎想用「罪惡的」這更強烈的說法)。教會必須因應年輕人的想法,在制度和事工等各方面作重大調整,好成為能夠適合他們的教會。」http://www.abs.edu/fckeditor/userfiles/file/ABS%20Documents/ABS%20Bulletin/abs_172_7th%20R.pdf

事實上,聖公會這樣的傳統禮儀教會正是最留不住年輕人,也最不願意遷就年輕人的一群。這種方向這結果是如何「窮途末路」,看看美國聖公會就知了—很多堂會白髮蒼蒼,想吸引年輕人也有心無力。而時至今日,香港聖公會好些堂會和教區的財政面臨重大危機,教友青黃不接,窮途末路其實也逼在眉睫。

作為聖公會人,我認為我們不得不問:聖公會的青少年事工理念在哪?我自己去過多間不同的教會,見證過甚至參與過不少成功的青少年事工。他們成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1. 形式多變而重紀律。很多福音派和靈恩派教會的崇拜都十分重視青少年的喜好和需要,從祟拜模式、詩歌選擇、講道內容、聚會時間以至邀明星作見證通通都考慮。它們作出的選擇有時並不完全符合聖經內容,但理念清晰,就是「向著外邦人,我就是外邦人,為要得著他們」。

2. 形式傳統而包容。我曾隨美國摩門教友人數次參加他們的崇拜,他們禮儀和詩歌都非常傳統,但崇拜卻是吵得不得了。原來摩門教重視家庭,希望小童和父母一起參與崇拜。小孩子當然坐不定,你家的吵一吵,我家的鬧一鬧,崇拜基本上沒一刻安靜的。但因為會眾明白安排背後的理念,大家都不覺得崇拜受打擾。但這明顯無礙摩門教培育信徒的熱心:他們所有剛成年的男性一律會外出宣教二年,這可是所有基督教派都及不上的。

3. 形式傳統而重紀律。這是很多聖公會崇拜的現況。沿用青少年大多無法投入的形式,卻又要求他們安安定定的參與整個崇拜。除了傳統,我實在想不到這樣的安排有甚麼理念可言。 到底安排是真的為青少年好,還是成年人不自覺地為著自己耳根清靜而作出?

一個要求青少年有紀律卻不提供一個合適崇拜環境的教會,不但是洗腦,也是在摧毀青少年的信仰。有人會說,上學不也求紀律?但細想一下,信仰和上學大不同──基督教講求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有誰可以理直無壯的說,強迫青少年安靜的坐完一場崇拜就能達成這一目標?

更甚,我認為事實正好相反,現時的安排正正是摧毀青年人信仰的一個主要原因。在近二十年來聖公會的青少年工作一直舉步為艱,在中學至大專階段流失九成青少年並不罕見。

聖公會的堂會是否無法做好青少年事工?可不是,單在香港就已經有堂會分別行上述提及的兩種路線,也辦得很成功。這些堂會在聚會人數甚至財力上和其他傳統堂會此消彼長世,近年勢態甚顯。所以香港聖公會要翻身還是可能,但時間不多。正如梁院長文未所說,

「我們常常質詢「年輕人為何離開教會」的問題。防範未然,『年輕人為何繼續留在教會』更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雖然我不會懲罰上課遲到的學生,但其他老師對學生準時有要求是合理不過的事。大學傳統開放就在於老師教學與研究百花齊放,這個老師要求學生準時可以,那個老師不要求亦可以。如果老師一定不能要求學生準時,那根本算不上開放。 While I do not punish students who come to class late myself, it is perfectly reasonable that other teachers would want to enforce discipline. University is a place where teachers are given a great deal of freedom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ere is no academic freedom to speak of if teachers cannot require out of students something as simple as being on tim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30907/51707387

Economics is a Pretty Good Major

Economics is a pretty good major from a career perspective. Its graduates’ income only trails behind engineering and pharmacy, ahead of all other majors. Those from Hong Kong might find it surprising that economics major faired so well. The answer to that is, this study uses data from U.S., a country where medicine and law require postgraduate study, and where most of the best business schools do not offer undergraduate studies.

Extra: Within Social Sciences, “the major with the lowest median earnings is Sociology, while the highest is Economics.” Poor sociologists, pun intended.

大學主修經濟其實不錯,收入只在工程系和藥劑學之下。當然,「工程系」能和「高收入」拉上關係,數據明顯不是香港的。在美國,醫科和法律都不是本科課程,大部份排名高的商學院亦沒有本科課程。

又:在社會科學內,「讀社會學收入最低,讀經濟學最高」。名符其實 poor sciologists。

http://www9.georgetown.edu/grad/gppi/hpi/cew/pdfs/whatsitworth-complete.pdf

ss_income

教師街頭痛罵青關會,網民反應兩極。支持者強調教師罵人的背後原委,批評者則看重手段。

我的感覺是很多香港人在不切身的議題上都是抱著一種相對主義—法輪功和青關會不見得那個較好,建制和泛民都有問題等等—因為這是顯得客觀持平的最簡單方法。

這樣種相對主義下,手段成為了唯一的道德標準。在當下,明明利益輸送對社會的影響遠大於一兩句粗口,但因為陳茂波表現得「以理服人」,又校歌又聖經,手段正確之極,受到的批評自然遠少於「明顯做錯」的教師。

星期日通識

以下為耶穌對當權者宣講的話:
「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 (馬太福音12章34節)

請回答以下問題:
1. 耶穌作為拉比—即老師—用詞粗鄙,對學生有甚麼負面影響?
2. 耶穌對當權者作人身攻擊,是否為人師表應有的言行?
3. 假設你當時在場,試撰寫一封投訴信投訴耶穌。

《0.5教師的辛酸》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0626/51506297

中學老師合約制常被鞭撻,其好處卻甚了輿論提及。其實隨便找一個年輕教師問一問就知道每家學校都有持著自己是常額教師而得過且過的老師,我以前就讀的那家名中學也有不少。更糟糕的是若該老師是科主任,則可能導致整科都不思進取。校長對著這樣的老師基本上做不了甚麼,結果工作就通通落在勤奮有心的老師身上。

縱觀各行各業,長期僱用制只有在大學才運作得較好。為何會這樣呢?背後關乎一個有志成為大學教授的學子必先要通過的考驗:

  1. 本科 – 成績要好、有研究經驗、還要有三位教授讚得你天上有地下無。
  2. 研究院 – 先要在多重的艱澀考試中合格,再要花上數年作出不保證成功的學術研究,其間過著最低工資都沒有的生活。
  3. 助理教授/博士後 – 必須願意在任何地方工作。花個五六年日以繼夜做研究,還要有成果登在頂級學術期刊,才有可能拿用長期僱用合約。

1-3 加起來需時十五至二十年。可以想像,最後達成的人不是天才就是天生工作狂,就是你不要他工作他還是會交出工作成果的那種。這樣的背景下才成就了大學長期僱用制的成功。

中學有著這樣嚴苛的考驗嗎?沒有。

不過話說回來,學校年復年用上11個月的合約,的確是不利老師士氣的,在其他專業界別也不會這樣做。這很大程度要怪政府對合約的要求和經費的不穩定。若要改善11個月合約的盛行,則應同時讓學校在財政自主和聘用老師上有更大的空間—學界需要更多兩三年長的合約而不是長期僱用制。

 

像家母這種要求子女花費數十萬元擺婚宴於五星級酒店,無論家人如何解釋這並不切合一名牧師之子和一名傳道人之女都聽不入耳的中式家長,我是真心覺得有辱基督徒之名。父母自己的錢都算了,連子女的錢都要花掉,不肯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這算那門子基督徒?
I truly believe that Chinese parents who, like my mother, pressure their children to hold half-a-million-dollar wedding banquet in five-star hotel—despite all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inappropriate this is for the wedding of a pastor’s son and a missionary’s daughter—are a disgrace to Christianity. What kind of Christian prefers spending their children’s money on splendor over helping the needy?

本港大學是否為港人而設?

1. 首先我認為本科和研究院課程應該分開討論,因為兩者是很不同的問題。在這裡我主要著墨研究院課程,因為很明顯,那七三比任誰看都會覺得驚人。我之前提及過全日制的研究型課程並不受本地人歡迎,但八大的大部份的課程卻都是全日制。在這情況下大陸學生眾多是必然結果。限制大陸學生人數雖能降低其所佔學額比例,對提高本地學生人數卻無甚幫助。

3. 專上學位總括來說的確不足,但是否還要傳統大學教育我倒覺得有商確餘地。大學為學識而存在,很多科目並沒有直接相關的行業。這些學科的學生應該是貴精不貴多。
香港應考慮的,是重設像德國般的應用大學(Fachhochschule)。這需要教資會和一眾大學有心態上的改變,不能間間院校都爭做研究型大學。

4. 本地優秀的學生已經很常升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不過是出國而非留在本地。很現實,論研究本地還是及不上歐美一流大學,學生為前途當然不留本地。就這點來說,政府即使動用再多資源也是無沒吸引這些學生的。現時教資會正正偏好資助無本地人想讀的博士課程,結果只會是大陸研究生越來越多。

—-

這七年間的改變,是各院校進行了一場和本地需求脫節的全日制研究院課程大躍進,學額多了很多。以佘雲楚教授提及過的數據為例,研究學額七年間多了2200個,肯定近乎全部由大陸學生佔用了。所以目標只是回到過去的話,限制大陸學生的確有效。

我強調的是,若目標為增加本土研究生的數目,必須明白本土需求不在全日制課程而在兼讀課程。以科大研究生數目*為例,全日制課程的大陸對本土比率為5:1,但兼讀則反過來是1:3,研究型課程更達1:17!

兼讀課程對本地人的吸引之處很明顯: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慢慢讀。大陸學生呢,他們就讀期間既不能合法在港工作,又不想無謂的虛耗光陰,不讀東家讀西家好了,兼讀課程對他們並不吸引。

從「好處」看,現時教資會並不鼓勵院校招收哲學碩士學位,在可見將來碩士課程大多會變成自負盈虧模式營運。在學費每年增幅都超過通脹下,金額早晚會達至合理水平,但壞處是這學費對本地學生亦是負擔。如果要政府資助本地人,那當然應該多資助本地人想讀的兼讀課程而非現時的全日制課程。

*http://www.ust.hk/provost/pg/newsletter/HTML/

求主賜力量和智慧—我不想自誇,不想出風頭,但難道只為避嫌而噤聲?也許我最難放下的就是不願得罪任何人這潔癖。
Praying for strength and wisdom. I do not wish to stand out, but should I not do so just to avoid doubts on my intention? Perhaps my biggest challenge is how to give up the obsession to please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