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認為,車位數目下降並非壞事,可令駕駛人士減少駕車,有助解決交通擠塞問題;以倫敦為例,車輛進入倫敦市中心不但要面對昂貴的停車費,還要支付塞車費;反觀香港10年來沒有檢討過泊車位情況,亦未有控制私家車增長或大減私家車車位的氣魄,令本港交通擠塞問題持續。」
我不太認同熊教授的看法。
第一,車位數目下降長遠或可減少車輛數目,但短期卻會有反效果,因為車輛會改為留在馬路上。貨車和旅巴就是一顯著例子:兩類車位嚴重不足,結果大家都知道就是週街落貨等客。警方之前亦承認,甚少驅趕上述車輛的原因是驅趕不會令車輛減少,反會令區內繞圈的車輛大增,得不償失。
第二,倫敦的做法是為了減少由市外車輛,但香港可以怎樣效法?要知香港其本上沒有市外市內之分,中環觀塘粉嶺通通都會在繁忙時間塞車。而在繁忙時間行駛的車輛,不是貨車就是為上下班。前者要在辦公時間送運,而後者…嘿,叫更多人改乘公共交通,你是想等多幾多班地鐵?就算真的要搞, 與其改花錢建造收取塞車費所需的基建,倒不如增加柴油稅或貨車牌費來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