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討論煙價升幅超越煙稅的問題。如前所述,徐教授在《am730》撰文,認為額外加價是因為煙商在加稅後集中向需求彈性低的煙民。
讓我先以一個簡單例子說明Kevin的解釋。假設香港市場只有十個煙民,九個願意付36元買煙,一個願意付39元。假設煙商壟斷市場,在煙稅原為34元的情況下會定價36元,賺取20元。現在政府將煙稅加至38元,賣給那出價低的九個煙民變成無利可圖,煙商遂集中做那名出價高煙民的生意,加價至39元。結果煙稅加4元,市價卻加了5元。
如此看來,Kevin的解釋是可行的。不過我們要考慮一下這解釋是否在不同的市場情況都能應用,還是要求非常特定的條件?讓我們看看兩個小變動對例子的影響:
- 十個煙民中有五個願意付39元。在這情況下,煙草一開始就賣39元的利潤,會比賣36元更高((39-34)*5 = 25 > 20)。所以加煙稅並不會造成到高的煙價加幅。
- 九個低價煙民中有其實有五個是中價煙民,願意付38元。在這情況下,煙草一開始就會賣38元((38-34)*6 = 24 > 20),加稅後價錢只上升1元。
上述例子所描繪的市場當然過度簡化,但從中可得的結論應用甚廣:
一,要加價多於加稅,市場對煙草的需求必須在舊價和新價之間以極大的幅度消失。今次香港政府加稅的比率是11.7%,和前幾次加稅四成以上只算是十分輕微的加幅,很難想像需求會有著此前都沒出現過的大幅度減少。簡單點說:今時今日四元連一個麵包都快買不到,你相信香港那一成煙民人口會因而放棄去便利店買煙嗎?
二,一條順滑的需求曲線,意義上來說就是需求不會在某個價位大幅度消失,亦因此加價是不會大於加稅。需求曲線代表了市場整體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其中已包括消費者人數和需求彈性減少的影響。所以「稅負歸宿」有關加價不會多於加稅的結論在消費者逐漸離場的情況下其實一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