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ron特意從中大取得更多原始數據,以在AM730的專欄分析佔領運動民調的結果。在他指出年齡和教育程度都和佔領運動支持度有顯著關聯後,有網友留言說分析很好,但像社會科學多於經濟學?到底Byron的結論是否和經濟學無關,答案是否定的。
在討論這題目之前,先幫這三位在信報《經濟3.0》及AM730《免費早餐》筆耕的同行賣個廣告,因為他們探討本土議題的文章在本地經濟學界實屬罕有:一來出身本地的年青經濟學者人數甚少,二來做本土研究需花費大量精力開荒,成果卻難以登上頂級學術期刊。在本港大學普遍追求國際排名的氣候下,寫本地議題對學者的事業發展其實並無好處。有興趣一讀他們著作的網友,可以去各大書店購買他們的新書《本土不敗—全球化下的香港出路》。
說回年齡、教育程度和支持佔領,到底三者關係何來?一個常聽到的解釋是理念不同,如年紀大的人對大陸較有歸屬感,而教育程度低者則不認同爭取民主有助民生等。這解釋的確和經濟學關係不大,但另一個常聽見的說法是,「爭取民主係好,但手段不正確」,簡單來說就是認為佔領運動是風險高回報低的活動。怕佔領運動偷雞不成蝕把米,明顯是徹頭徹尾的經濟行為。
年長和低學歷人仕較容易有上述擔憂,是否有經濟學根據?經濟學在這範疇的發現是頗為一致的:越年長和教育程度越低的人,平均來說的確越討厭風險。就年紀的影響,傳統的解釋是「生命周期保守取態假說」(Life-Cycle Risk Aversion Hypothesis):年紀越長,未來收入就越少;未來收入越少,則保持現有財富就越發重要。
理論看似高深,但概念其實好簡單。講得俗點:年輕人衰咗,過幾年又一條好漢;長者衰咗,過幾年?無得過幾年了。同樣的,教育程度高的市民工作前景好,一時三刻不怕蝕,自然較願意放棄短線經濟利益來爭取長遠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