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我認為本科和研究院課程應該分開討論,因為兩者是很不同的問題。在這裡我主要著墨研究院課程,因為很明顯,那七三比任誰看都會覺得驚人。我之前提及過全日制的研究型課程並不受本地人歡迎,但八大的大部份的課程卻都是全日制。在這情況下大陸學生眾多是必然結果。限制大陸學生人數雖能降低其所佔學額比例,對提高本地學生人數卻無甚幫助。
3. 專上學位總括來說的確不足,但是否還要傳統大學教育我倒覺得有商確餘地。大學為學識而存在,很多科目並沒有直接相關的行業。這些學科的學生應該是貴精不貴多。
香港應考慮的,是重設像德國般的應用大學(Fachhochschule)。這需要教資會和一眾大學有心態上的改變,不能間間院校都爭做研究型大學。
4. 本地優秀的學生已經很常升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不過是出國而非留在本地。很現實,論研究本地還是及不上歐美一流大學,學生為前途當然不留本地。就這點來說,政府即使動用再多資源也是無沒吸引這些學生的。現時教資會正正偏好資助無本地人想讀的博士課程,結果只會是大陸研究生越來越多。
—-
這七年間的改變,是各院校進行了一場和本地需求脫節的全日制研究院課程大躍進,學額多了很多。以佘雲楚教授提及過的數據為例,研究學額七年間多了2200個,肯定近乎全部由大陸學生佔用了。所以目標只是回到過去的話,限制大陸學生的確有效。
我強調的是,若目標為增加本土研究生的數目,必須明白本土需求不在全日制課程而在兼讀課程。以科大研究生數目*為例,全日制課程的大陸對本土比率為5:1,但兼讀則反過來是1:3,研究型課程更達1:17!
兼讀課程對本地人的吸引之處很明顯: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慢慢讀。大陸學生呢,他們就讀期間既不能合法在港工作,又不想無謂的虛耗光陰,不讀東家讀西家好了,兼讀課程對他們並不吸引。
從「好處」看,現時教資會並不鼓勵院校招收哲學碩士學位,在可見將來碩士課程大多會變成自負盈虧模式營運。在學費每年增幅都超過通脹下,金額早晚會達至合理水平,但壞處是這學費對本地學生亦是負擔。如果要政府資助本地人,那當然應該多資助本地人想讀的兼讀課程而非現時的全日制課程。
*http://www.ust.hk/provost/pg/newslett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