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與收入差距

因著法國經濟學家皮克提的新書和芝加哥大學諾貝爾得獎教授貝加的離世,幾位同行主筆的《經濟3.0》近日強調了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打頭陣的Kevin就以黃子華為例子,力證人力資本才是財富差距的決定因素。不過相信大家也可能認識一些搞笑程度比得上黃子華卻從無緣開秀、又或唱功比得上G.E.M.卻未能發跡的歌手藝人。在肯定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之餘,一個不容忽視的現代經濟現象是能力相近的人往往有著差天共地的收入。這是否代表經濟學家錯了呢?

經濟學界其實很早就留意到這現象。芝大另一名已離世的經濟學家羅申(Sherwin Rosen)在80年代以「巨星經濟學」(Economics of Superstars)為題探討了這現象背後的成因。羅申認為科技的發達令很多行業有著前所未有的規模經濟,以至一小撮的從業員已能滿足大量的需求。這概念其實不難明白:不到二百年前,要聽音樂只能去座位有限的音樂廳,要去外國只能花上整月坐船。今日呢?安坐家中用手機不消幾秒就能播出各國歌手的首本名曲。價錢一樣,當然就買最好的,結果是各行業中最頂尖的從業員被受追捧,次一等的就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兒。

規模經濟是雖然是經濟學家推崇的解釋,但其他可能性當然存在—某某女星為何能上位、各式各樣「勵志」故事總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今日的報章就有一個好例子:八十後城大畢業生創業年賺百萬,到底有何妙策?除當事人自己努力,當中相當重要的是家人為其提供了過百萬的創業資金。而當今被視創業模範的美國科網紅人,很多都是在美國著名私立大學畢業甚至未讀完就退學,其父母家境當然亦非等閒。

除了創業求職,家庭背景對基本的人力資本構建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從高中畢業率、大學入學試分數以至大學畢業率,不論在美國或在中國,研究都顯示富有家庭的孩子有著明顯優勢。大談「贏在起跑線」的港爸港媽相信對此絕不陌生!

伸延閱讀:
Rosen, Sherwin. 1981. “The Economics of Supersta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http://www.ppge.ufrgs.br/Giacomo/arquivos/ecop72/rosen-1981.pdf

《先創業後置業 80後年賺百萬》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5d54186c-c050-4209-a6d9-65a368dc0113-099930?ref=facebook

“Who Gets to Graduate?”
http://www.nytimes.com/2014/05/18/magazine/who-gets-to-graduate.html

“In China, Families Bet It All on College for Their Children”
http://www.nytimes.com/2013/02/17/business/in-china-families-bet-it-all-on-a-child-in-college.html

實習經驗與求職

How Summer Can Change Your Future

有實習經驗對找工作有多大幫助?兩名美國經濟學家投遞了近萬份隨機編寫的履歷,發現著明有實習經驗的履歷獲邀面試的機會比沒有的高出14%,主修甚麼科目返而沒有甚麼影響。此外,若大學畢業後一段時間都沒有「合適」工作經驗,面試機會亦會低一成半至三成。

發現雖有著「阿媽係女人」的感覺,但不少系內同學對找暑期實習以至畢業後的正職卻又真的出奇地沒興趣。這研究告訴大家,出自「頹系」不重要,系頹人不頹才是關鍵!

研究原文:
http://johnnunley.org/degree_intern_march_2014.pdf
http://johnnunley.org/under_unemp_april_2014.pdf

高薪族增納稅人減 薪俸稅升1成

「羅兵咸永道高級顧問王銳強表示…本港稅基狹窄,首10萬名納稅人已繳付約8成薪俸稅,他建議政府應考慮改變稅制,如引入稅基較闊的消費稅,以保障政府收入。」

香港作為發達地區中貧富最懸殊的地方,高收入人仕負擔大部份薪俸稅是很正常的事,不見得是擴闊稅基的理由。真的要擴闊,消費稅也很難說是最好的選擇。
一,開徵消費稅需要龐大的機制支持。消費稅是大概成本最貴的稅項之一,因為各大小商戶均須更新器材及增加會計、政府又須盤點和監察。
一,消費稅有累退性質—假若你突然富有一倍,你的消費通常都不會上升一倍。消費上升比收入慢,稅項佔收入的的比率便隨收入下降。 在貧富懸殊已經嚴重的情況下,開徵一項累退的新稅無疑是雪上加霜。若為減底累退稅的影響而增加福利,那又是另一筆新的政府支出,還不如不開徵消費稅來得簡單。

煙草加價多於加稅是因為需求彈性改變嗎?

今天繼續討論煙價升幅超越煙稅的問題。如前所述,徐教授在《am730》撰文,認為額外加價是因為煙商在加稅後集中向需求彈性低的煙民。

讓我先以一個簡單例子說明Kevin的解釋。假設香港市場只有十個煙民,九個願意付36元買煙,一個願意付39元。假設煙商壟斷市場,在煙稅原為34元的情況下會定價36元,賺取20元。現在政府將煙稅加至38元,賣給那出價低的九個煙民變成無利可圖,煙商遂集中做那名出價高煙民的生意,加價至39元。結果煙稅加4元,市價卻加了5元。

如此看來,Kevin的解釋是可行的。不過我們要考慮一下這解釋是否在不同的市場情況都能應用,還是要求非常特定的條件?讓我們看看兩個小變動對例子的影響:

  1. 十個煙民中有五個願意付39元。在這情況下,煙草一開始就賣39元的利潤,會比賣36元更高((39-34)*5 = 25 > 20)。所以加煙稅並不會造成到高的煙價加幅。
  2. 九個低價煙民中有其實有五個是中價煙民,願意付38元。在這情況下,煙草一開始就會賣38元((38-34)*6 = 24 > 20),加稅後價錢只上升1元。

上述例子所描繪的市場當然過度簡化,但從中可得的結論應用甚廣:

一,要加價多於加稅,市場對煙草的需求必須在舊價和新價之間以極大的幅度消失。今次香港政府加稅的比率是11.7%,和前幾次加稅四成以上只算是十分輕微的加幅,很難想像需求會有著此前都沒出現過的大幅度減少。簡單點說:今時今日四元連一個麵包都快買不到,你相信香港那一成煙民人口會因而放棄去便利店買煙嗎?

二,一條順滑的需求曲線,意義上來說就是需求不會在某個價位大幅度消失,亦因此加價是不會大於加稅。需求曲線代表了市場整體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其中已包括消費者人數和需求彈性減少的影響。所以「稅負歸宿」有關加價不會多於加稅的結論在消費者逐漸離場的情況下其實一樣適用。

徐教授今日在《am730》提及我之前就煙商「博懵」加價所討論過的兩個可能解釋,當然要推一推。在此也要問問各位同學,認同文中所述,額外加價是因為煙商在加稅後集中向需求彈性低的煙民下手嗎?

我明天會討論我個人的看法。

交通擠塞問題

停車場加租5至25% 中產養車難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認為,車位數目下降並非壞事,可令駕駛人士減少駕車,有助解決交通擠塞問題;以倫敦為例,車輛進入倫敦市中心不但要面對昂貴的停車費,還要支付塞車費;反觀香港10年來沒有檢討過泊車位情況,亦未有控制私家車增長或大減私家車車位的氣魄,令本港交通擠塞問題持續。」

我不太認同熊教授的看法。

第一,車位數目下降長遠或可減少車輛數目,但短期卻會有反效果,因為車輛會改為留在馬路上。貨車和旅巴就是一顯著例子:兩類車位嚴重不足,結果大家都知道就是週街落貨等客。警方之前亦承認,甚少驅趕上述車輛的原因是驅趕不會令車輛減少,反會令區內繞圈的車輛大增,得不償失。

第二,倫敦的做法是為了減少由市外車輛,但香港可以怎樣效法?要知香港其本上沒有市外市內之分,中環觀塘粉嶺通通都會在繁忙時間塞車。而在繁忙時間行駛的車輛,不是貨車就是為上下班。前者要在辦公時間送運,而後者…嘿,叫更多人改乘公共交通,你是想等多幾多班地鐵?就算真的要搞, 與其改花錢建造收取塞車費所需的基建,倒不如增加柴油稅或貨車牌費來得簡單。

自由貿易雜誰得益?

兩天前紐約時報經濟專欄的一篇文章,簡明扼要的說明了發達地區民眾對自由貿易的錯誤理解—自由貿易事實上是讓了史無前例大量的人脫貧,但這些人是發展中國家的民眾。
其實經濟學理論從沒說過自由貿易下所有人都會自動成為贏家,只說在合適的分配計劃下,總體得益足以讓所有人受惠。但同一國家內的財富再分配已經不易進行,跨國跨地域的再分配當然困難重重。而考慮到發達地區現時連窮人都有智能電話,說自由貿易對發達地區低下階層有害無益絕對是言過其實。
Inequality World vs US

閱讀風氣與求職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

姑勿論文章的背景資料是否正確,香港的年輕人明顯普遍不愛閱讀。閱讀是自學的表現,而自學能力可說是知識型經濟最講求的能力之一—中國可以靠出口廉價勞力,香港卻不能。近年本港年輕人求職愈見困難,自學能力不足相信是因素之一。

讓我以編寫電腦程式能力為例:在互聯網普及之前,有志編程者很多都是靠看書自學,不少都學有所成。但時至今日,雖然從互聯網彈指間就可以找到大量的編程教學和範例下載,香港年輕一輩懂編程的比例卻未見上升。在科技不斷取代人力的現實下,不懂編程者可擔當的工種自然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