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神學院梁家麟院長在新一期《建道通訊》的一篇文章很值得聖公會的教友參閱。文中他強調教會必須讓年輕人能參與其中,
「排斥年輕人的群體是注定窮途末路的。不能留住年輕一代,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的教會,必然地是有錯誤和偏差;造成攔阻年輕人留在教會的任何理由,不管是傳統抑或現代,不管是關涉禮儀或體制的哪方面,就算能祭出冠冕堂皇的神學理由,再正義的都還是錯誤的(我幾乎想用「罪惡的」這更強烈的說法)。教會必須因應年輕人的想法,在制度和事工等各方面作重大調整,好成為能夠適合他們的教會。」http://www.abs.edu/fckeditor/userfiles/file/ABS%20Documents/ABS%20Bulletin/abs_172_7th%20R.pdf
事實上,聖公會這樣的傳統禮儀教會正是最留不住年輕人,也最不願意遷就年輕人的一群。這種方向這結果是如何「窮途末路」,看看美國聖公會就知了—很多堂會白髮蒼蒼,想吸引年輕人也有心無力。而時至今日,香港聖公會好些堂會和教區的財政面臨重大危機,教友青黃不接,窮途末路其實也逼在眉睫。
作為聖公會人,我認為我們不得不問:聖公會的青少年事工理念在哪?我自己去過多間不同的教會,見證過甚至參與過不少成功的青少年事工。他們成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1. 形式多變而重紀律。很多福音派和靈恩派教會的崇拜都十分重視青少年的喜好和需要,從祟拜模式、詩歌選擇、講道內容、聚會時間以至邀明星作見證通通都考慮。它們作出的選擇有時並不完全符合聖經內容,但理念清晰,就是「向著外邦人,我就是外邦人,為要得著他們」。
2. 形式傳統而包容。我曾隨美國摩門教友人數次參加他們的崇拜,他們禮儀和詩歌都非常傳統,但崇拜卻是吵得不得了。原來摩門教重視家庭,希望小童和父母一起參與崇拜。小孩子當然坐不定,你家的吵一吵,我家的鬧一鬧,崇拜基本上沒一刻安靜的。但因為會眾明白安排背後的理念,大家都不覺得崇拜受打擾。但這明顯無礙摩門教培育信徒的熱心:他們所有剛成年的男性一律會外出宣教二年,這可是所有基督教派都及不上的。
3. 形式傳統而重紀律。這是很多聖公會崇拜的現況。沿用青少年大多無法投入的形式,卻又要求他們安安定定的參與整個崇拜。除了傳統,我實在想不到這樣的安排有甚麼理念可言。 到底安排是真的為青少年好,還是成年人不自覺地為著自己耳根清靜而作出?
一個要求青少年有紀律卻不提供一個合適崇拜環境的教會,不但是洗腦,也是在摧毀青少年的信仰。有人會說,上學不也求紀律?但細想一下,信仰和上學大不同──基督教講求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有誰可以理直無壯的說,強迫青少年安靜的坐完一場崇拜就能達成這一目標?
更甚,我認為事實正好相反,現時的安排正正是摧毀青年人信仰的一個主要原因。在近二十年來聖公會的青少年工作一直舉步為艱,在中學至大專階段流失九成青少年並不罕見。
聖公會的堂會是否無法做好青少年事工?可不是,單在香港就已經有堂會分別行上述提及的兩種路線,也辦得很成功。這些堂會在聚會人數甚至財力上和其他傳統堂會此消彼長世,近年勢態甚顯。所以香港聖公會要翻身還是可能,但時間不多。正如梁院長文未所說,
「我們常常質詢「年輕人為何離開教會」的問題。防範未然,『年輕人為何繼續留在教會』更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