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通識

以下為耶穌對當權者宣講的話:
「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 (馬太福音12章34節)

請回答以下問題:
1. 耶穌作為拉比—即老師—用詞粗鄙,對學生有甚麼負面影響?
2. 耶穌對當權者作人身攻擊,是否為人師表應有的言行?
3. 假設你當時在場,試撰寫一封投訴信投訴耶穌。

《0.5教師的辛酸》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0626/51506297

中學老師合約制常被鞭撻,其好處卻甚了輿論提及。其實隨便找一個年輕教師問一問就知道每家學校都有持著自己是常額教師而得過且過的老師,我以前就讀的那家名中學也有不少。更糟糕的是若該老師是科主任,則可能導致整科都不思進取。校長對著這樣的老師基本上做不了甚麼,結果工作就通通落在勤奮有心的老師身上。

縱觀各行各業,長期僱用制只有在大學才運作得較好。為何會這樣呢?背後關乎一個有志成為大學教授的學子必先要通過的考驗:

  1. 本科 – 成績要好、有研究經驗、還要有三位教授讚得你天上有地下無。
  2. 研究院 – 先要在多重的艱澀考試中合格,再要花上數年作出不保證成功的學術研究,其間過著最低工資都沒有的生活。
  3. 助理教授/博士後 – 必須願意在任何地方工作。花個五六年日以繼夜做研究,還要有成果登在頂級學術期刊,才有可能拿用長期僱用合約。

1-3 加起來需時十五至二十年。可以想像,最後達成的人不是天才就是天生工作狂,就是你不要他工作他還是會交出工作成果的那種。這樣的背景下才成就了大學長期僱用制的成功。

中學有著這樣嚴苛的考驗嗎?沒有。

不過話說回來,學校年復年用上11個月的合約,的確是不利老師士氣的,在其他專業界別也不會這樣做。這很大程度要怪政府對合約的要求和經費的不穩定。若要改善11個月合約的盛行,則應同時讓學校在財政自主和聘用老師上有更大的空間—學界需要更多兩三年長的合約而不是長期僱用制。

 

書商的銷售代表不久前親身通知,說所有美國課本明年起將以美國價格發售,意味著價錢將上升四倍。背後原因是美國最高法院今年三月裁定,在美國轉售國際版課本—以至所有數碼及印刷產品—並不違反版權法(1)。裁決後馬上有消費者權益關注組織標榜其為消費者的一次重大勝利(2)。但所有讀過經濟學的同學都知道,同一課本因應地區需求而有不同售價是價格分歧的一種,對收入低的地區其實是好事。書商今天的決定證明了認識經濟學邏輯的重要性:原來容許轉售對消費者並不一定有利。

本案之所有備受重視當然不是因為課本市場本身,而是因為裁決對所有版權產品都適用—影片、音樂及軟件等等都是大得多的市場。美國的電影業協會和唱片業協會均向法院陳詞反對容許跨境轉售(3)。正因為影響之廣泛,即使有負面影響裁決本身還是合理的。如判詞所解釋,不容許跨境轉售只會造就更多問題。

本案的一個大影響是加快了各式媒體電子化之步伐。該書商就是其中一份子,新推出的電子書將以舊價發售。電子化對版權持有人的好處有二:一來技術上較易限制使用者,二來電子化媒體大多有授權合同—就是大家登記服務時所「我同意」鍵。眾所週知,差不多所有消費者都在沒閱覽過授權合同的情況下表示同意,無意間就給予了版權持有人強大的法律理據去追遡任何損失。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Kirtsaeng_v._John_Wiley_%26_Sons,_Inc.
(2) http://www.forbes.com/sites/garyshapiro/2013/03/20/supreme-court-gives-american-consumers-victory-over-copyright-owners-in-kirtsaeng-vs-john-wiley-sons/
(3) http://www.techdirt.com/articles/20120920/01565420443/mpaa-riaa-if-people-can-sell-foreign-purchased-content-without-paying-us-again-us-economy-may-collapse.shtml

像家母這種要求子女花費數十萬元擺婚宴於五星級酒店,無論家人如何解釋這並不切合一名牧師之子和一名傳道人之女都聽不入耳的中式家長,我是真心覺得有辱基督徒之名。父母自己的錢都算了,連子女的錢都要花掉,不肯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這算那門子基督徒?
I truly believe that Chinese parents who, like my mother, pressure their children to hold half-a-million-dollar wedding banquet in five-star hotel—despite all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inappropriate this is for the wedding of a pastor’s son and a missionary’s daughter—are a disgrace to Christianity. What kind of Christian prefers spending their children’s money on splendor over helping the needy?

本港大學是否為港人而設?

1. 首先我認為本科和研究院課程應該分開討論,因為兩者是很不同的問題。在這裡我主要著墨研究院課程,因為很明顯,那七三比任誰看都會覺得驚人。我之前提及過全日制的研究型課程並不受本地人歡迎,但八大的大部份的課程卻都是全日制。在這情況下大陸學生眾多是必然結果。限制大陸學生人數雖能降低其所佔學額比例,對提高本地學生人數卻無甚幫助。

3. 專上學位總括來說的確不足,但是否還要傳統大學教育我倒覺得有商確餘地。大學為學識而存在,很多科目並沒有直接相關的行業。這些學科的學生應該是貴精不貴多。
香港應考慮的,是重設像德國般的應用大學(Fachhochschule)。這需要教資會和一眾大學有心態上的改變,不能間間院校都爭做研究型大學。

4. 本地優秀的學生已經很常升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不過是出國而非留在本地。很現實,論研究本地還是及不上歐美一流大學,學生為前途當然不留本地。就這點來說,政府即使動用再多資源也是無沒吸引這些學生的。現時教資會正正偏好資助無本地人想讀的博士課程,結果只會是大陸研究生越來越多。

—-

這七年間的改變,是各院校進行了一場和本地需求脫節的全日制研究院課程大躍進,學額多了很多。以佘雲楚教授提及過的數據為例,研究學額七年間多了2200個,肯定近乎全部由大陸學生佔用了。所以目標只是回到過去的話,限制大陸學生的確有效。

我強調的是,若目標為增加本土研究生的數目,必須明白本土需求不在全日制課程而在兼讀課程。以科大研究生數目*為例,全日制課程的大陸對本土比率為5:1,但兼讀則反過來是1:3,研究型課程更達1:17!

兼讀課程對本地人的吸引之處很明顯: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慢慢讀。大陸學生呢,他們就讀期間既不能合法在港工作,又不想無謂的虛耗光陰,不讀東家讀西家好了,兼讀課程對他們並不吸引。

從「好處」看,現時教資會並不鼓勵院校招收哲學碩士學位,在可見將來碩士課程大多會變成自負盈虧模式營運。在學費每年增幅都超過通脹下,金額早晚會達至合理水平,但壞處是這學費對本地學生亦是負擔。如果要政府資助本地人,那當然應該多資助本地人想讀的兼讀課程而非現時的全日制課程。

*http://www.ust.hk/provost/pg/newsletter/HTML/

港人會被「佔領中環」連累嗎?

即使同意陳雲的見解認為佔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我們的確要問:會有甚麼行動替代佔中?陳雲建議的抗爭方法–暫且名其為Plan B–相信只有更少的港人會參與,成事機會甚低。何況陳雲在鄙視一般的社運人仕之餘亦多番強調自己無責任落到前線,那Plan B可由誰發起也不太明確。如果 Plan A 和 Plan B 都不能或不應成事,港人要執行某個現在還不存在 Plan C,還是只能再等下去?

求主賜力量和智慧—我不想自誇,不想出風頭,但難道只為避嫌而噤聲?也許我最難放下的就是不願得罪任何人這潔癖。
Praying for strength and wisdom. I do not wish to stand out, but should I not do so just to avoid doubts on my intention? Perhaps my biggest challenge is how to give up the obsession to please everyone.

彼得前書4章15節「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很多基督徒都記得,但下一節「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又有多少人記得?

今時今日基督徒遇到反對聲音時,很易以4:15自我陶醉。4:16或許就是彼得在提醒信徒,當人家不同意我們的立場時就更應自我警惕。

Christians like to cite 1 Peter 4:15 “If you are reviled for the name of Christ, you are blessed, because the spirit of glory, which is the Spirit of God, is resting on you”, but how many remember the next verse “But let none of you suffer as a murderer, a thief, a criminal, or even as a mischief maker”?

Christians often indulge themselves in 4:15 when faced with opposition. Perhaps Peter is trying to remind everyone with 4:16 tha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exercise prudence.

在平衡中港學生研究生人數這問題上,香港的高等院校大概面對著同一窘境:政府資助的研究型學位本地申請人甚少—個別課程甚至是零—以致一眾學系無論在收生要求上有多優待本地生,始終還是會有很高比例的外來生。至於受本地人歡迎的兼讀修課式學位,則在著重大學研究排名的大環境下不獲資助。

(睇完 20/1000+ 份申請,繼續!)

On the issue of balancing the ratio of foreign graduate students to local graduate students, institutions in Hong Kong probably face a similar problem: on one hand, the number of local applicants for government-subsidized research programs is so small—zero in some cases—that they will never be the majority even with strong affirmative policy in place. On the other hand, part-time taught programs, popular among locals, are not subsidized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favoring research ranking over all else.

(20/1000+ applications read, keep going!)

曾俊華:我都係中產!

財爺可能是真心的相信自己是中產。在香港,月入二萬以上便已屬工作人口中最頂端的27%,但我相信沒有哪個月入二萬的人認為自己是「高收入人仕」。認識好些月入六萬以上的長輩,數據上他們的收入雖屬全港頭5%,但我亦沒見過他們有誰認為自己富有。

背後原因其實很簡單:人,總是向上望。社交圈子會隨收入而變,當中通常總有比自己有錢的。財爺人見夜見盡是香港的財金要人,怎能不覺得自己是中產呢?